Construction and Deconstruction Dialogue between electronic music and space from orbit (2003) to opuswawa (2009)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Contempoary Theater : Academic v.s. Practice -
Reflection of Digital technology and visual-audio

March 4-5, 2011 . National Sun Yat-Sen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Theatre Arts
當代劇場 [學術 v.s. 實務] 國際研討會 - 數位科技與音像的交響 . 國立中山大學文學院藝術大樓B1演奏廳

OPUS WAWA TEXT


一切的發生都跟泛唱有關
也許 循著這條線索
一切的發生
都只是這旅程中的每一個驛站
在這個作品中
有遊戲 有父母的呼喚 有嬰孩的幻想......

留德音樂人林琬千老師召集的跨領域創作團體
結合音樂、影像、燈光、舞蹈的互動藝術演出
核心團隊包括音樂工作者 林琬千
影像製作 歐佳瑞
資深舞者 詹天甄
默劇表演者 姚尚德
並有政大同學參與演出
共圖發展出一個跨界的想像......

挑戰世俗眼光 追求自由的愛情悲劇 從小說到歌劇的百變卡門


PAR 表演藝術 198 | Jun 2009

文.林琬千 (摘錄)
現今堪稱演出場次最多的歌劇《卡門》,在1875年3月3日於法國巴黎喜歌劇院首演時,並沒有得到相當好的待遇,排練期間就有人希望改掉悲劇性的結尾,因為在那時歌劇院是一個家庭成員會見親友的社交場合,這種頹廢聳動的題材,實在不合時宜。在1874年10月《卡門》的排練工作開始了,但劇院樂團卻覺得這些曲子無法演奏,劇團也認為無法配合導演,當時歌劇院又面臨財務壓力,對劇作家而言,《卡門》是他們當時認為不重要的作品.....

淒美樂章 命運跌宕糾纏


PAR 表演藝術 195 | Mar 2009

文.林琬千 (摘錄)
電影《紅色小提琴》以一把小提琴的流離境遇為主軸,敘述一位十七世紀的義大利製琴師把自己的生命故事傾注在一把小提琴的製造過程中,日後接觸過這把小提琴的人,都會遭遇絢爛且同時毀滅性的命運,直到三百年後,小提琴又現身於現代的拍賣會場上,再度成為風靡大眾的閃耀之星……。猶如梁祝淒美絕滅的故事,《梁祝小提琴協奏曲》在一九五九年五月二十七日,上海市蘭心大戲院的音樂舞蹈匯演中首演開始,一直到二○○九年...................

東方歌劇開拓者- 譚盾


PAR 表演藝術 191 | Nov 2008

文.林琬千 (摘錄)
關於譚盾大家當然會想起《臥虎藏龍》等著名的電影配樂,歌劇作品的部分,也許大家都會知道《秦始皇》,但我們會發現,在某些報導或論述中,譚盾至今有五部歌劇作品,分別是:《馬可.波羅》、《門》、《茶》、《牡丹亭》、《秦始皇》,但是在有些訪談中,又可以讀到這樣的訊息:「《秦始皇》之前,譚盾的前四部歌劇分別是《馬可.波羅》、《茶》、《牡丹亭》、《九歌》。」,更加吊詭的是在譚盾的英文官方網站中,我們看到在「opera(歌劇)」的目錄下所定義的歌劇作品則是............

打破傳統框限 顛覆推翻又跨界


PAR 表演藝術  190  | Oct 2008

文.林琬千  (摘錄)
談到現代歌劇,尤其是德奧地區的現代歌劇,不得不從現代音樂的重大革命者講起,那就是發展十二音列作曲技巧的荀貝格(Arnold Schoenberg,1874-1951),若我們說浦契尼是義大利傳統歌劇的終結者,那也許我們也可以大膽的假設荀貝格是二十世紀現代歌劇的推手。由於傳統的歌劇非常強調的詠歎調(Aria)在十二音列的作曲技法中實在無法出現我們習以為常的旋律線條,傳統歌劇的段落形式與結構自然也無法完整地保存在音列作品中,歌劇的解構與變形似乎只好勢在必行了;或者說這是二十世紀作曲家們不斷在思索與突破的問題,當然也有想要回歸傳統路線,向義大利歌劇傳統致敬的作曲家.......

柏林愛樂積極跨界 維也納愛樂新血上路

PAR 表演藝術 189 | Sep 2008

文.林琬千 (摘錄)
德奧地區的兩大重鎮柏林及維也納愛樂,走過歷史的輝煌,是否在當代有推陳出新的意味呢?
柏林愛樂排出德國作曲家們的歷史巡禮
在經過漫長的暑假之後,柏林愛樂於八月廿五日開始排練了,首先得準備八月廿九日的樂季開幕音樂會,這次的曲目有布拉姆斯第三號、蕭斯塔可維奇第十號,除此之外,還有華格納的《崔斯坦與伊索德》的前奏曲與〈愛之死〉、梅湘的艷調交響曲都列在排練曲目中。這套曲目也將於八月卅一日於薩爾茲堡音樂節當中演出,之後會到倫敦、利物浦、都柏林巡迴。........

現代音樂與歌仔,做伙找到最合理的存在 評李泰祥《情.奔》

PAR表演藝術 178 | Oct 2007

文.林琬千 | (摘錄)
李泰祥老師的特長,應該是他能以一種毫無分別的視野去照見不同表達元素的本質,完全拋掉既有的形式與理論框架,直接把中樂與西樂各自的語法,東西方樂器與聲樂的演奏方式與技巧當作他自己的語言與素材,這種氣勢與態度是值得我們去探究的.

看得出來, 李泰祥 老師的功力與火侯持續不斷地在加溫。在這場音樂會裡,的確是有許多新的事情被發現了,比如將歌仔戲融入西樂中,也許看起來沒什麼困難,但這正是它的巧妙之處,因為它完全融合得不著痕跡。這正是一種大師的洞見與功力,才能夠讓完全不同的語言產生如此絕妙的對話。

以無分別的視野,去看見表達元素的本質

李老師的特長,應該是他能以一種毫無分別的視野去照見不同表達元素的本質,完全拋掉既有的形式與理論框架,直接把中樂與西樂各自的語法,東西方樂器與聲樂的演奏方式與技巧當作他自己的語言與素材,這種氣勢與態度是值得我們去探究的。

第一段〈情劫〉,用了小號、大提琴、伸縮號、長笛、琵琶,三人的人聲,及一個包含定音鼓的打擊樂器群,由一種工整對仗的動機去鋪展開來,藉著這種無限反覆的方式,堆疊出一種單純原始的節奏與力量。就音樂上來講,承襲了作曲家慣用的手法及風格,算是整個作品的一個前奏或開場,而重頭戲則在後面的兩段作品中。

在〈情動—寂然動容〉這部作品中,似乎可以嗅到一些二十世紀的語法,以四部混聲重唱,大提琴與長笛,女聲獨唱與擊樂,進行一種聲響的實驗,我們可以聽到聲樂的氣音,西樂器的點狀的音響,剛開始似乎是無調的聲響的語法,不知不覺間獨唱進來了,葉維廉的詩開始了,絲絲細細,粒粒叢叢,開始玩起中國的聲韻,長笛與大提琴忽然又與聲樂進行南管曲風千傳百轉的韻腳追逐,彷彿站在傳統與現代的兩個極端,形成一種超現實的美感,這其實也是當代電子音樂家們尋找聲音素材的最佳資源,質樸的人聲與神祕的東方樂器本來就足以解構西洋的音樂理論與美學思維,在這裡,作曲家似乎不費吹灰之力地,讓這些音響找到最合理的存在方式。

Text for Shepherd and Pigeon

牧羊人與小鴿子 — 搖籃曲與死亡之歌
一個春天裡的秋天的童話

春天的時候
鴿子夫婦來到牧羊人的家
說是他的家也不盡然
其實是在他窗下的一個小花台
位在台北市一棟大樓的十九樓
鴿子夫婦飛的好高啊
找到了這個地方落腳
打算孕育他們的下一代
只因為裝潢的工人不小心留下了一塊木板在花台上
鴿子夫婦就很滿意的認定了這是一個可以遮風避雨的所在
也許某種程度上來說
這也是一種蝴蝶效應
因為接下來發生的事
都不是我們所預期的
應該說
我們完全無法預期
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
**********************************
牧羊人是一個長不大的男孩
他是一個三十七歲的大人心裡住著一個七歲的男孩
(而且他打算讓他一直留在七歲)
牧羊人很孤獨
鴿子夫婦的造訪
並不讓牧羊人感到非常歡快
事實上
他因此產生了些許的焦著與矛盾
關於孕育這件事情讓他有些陌生,好奇,興奮,焦慮,噁心甚至害怕
但不管他怎麼想
鴿子夫婦已經決定住下來了
他似乎不想,也無力阻止
過了不久
他們果然有了下一代
*************************
到底有幾隻小鴿子
牧羊人其實不是很清楚
對於他的新鄰居
他不知如何去定義
他與他們之間的關係
而定義 這件事 對牧羊人而言是很重要的
所以他一直游移在關心,驅逐,接納,排拒之間
偶爾的探視也令他有些許的不安
他怕打擾了鴿子們的私生活
也怕得傳染病
畢竟他是一個有教養的文明的台北市民ㄚ
*******************
有一天他發現了一些破掉的蛋殼

小鴿子出生了
喔 不
小鴿子孵出來了
鴿子夫婦顯然沒什麼經驗
也許弄破了一些蛋之類的
最後孵出了兩隻小鴿子吧
*************************************
小鴿子開始學飛了
每天早晨,鴿子夫婦帶著小鴿子在花台邊緣 [慢跑]
練練腳力嗎
牧羊人想
開始更有興味的觀察小鴿子
同時也感受到一種成長的喜悅
但是每次鴿子夫婦訓練完小鴿子後
小鴿子還是又回到小窩裡
也許還需要一點時間吧 牧羊人心想
有點好奇的想看看小鴿子呆在窩裡作什麼
才發現原來每天慢跑的是同一隻小鴿子
另外一隻小鴿子呢
牧羊人感到些許的納悶與不安
但基於一種禮貌與文明人習慣的保持距離
總讓牧羊人認為自己不必涉入過多
就這樣每天看著小鴿子晨跑
有一天
他就會鼓著翅膀飛出去了
牧羊人仍不免懷著期待與興奮的心情看著這隻漸漸進入他生活領域中的小鴿子
*********************************
也許有些氛圍的出現是不知不覺的
就像人不想感染到流行性感冒但仍不免經常會感冒一樣
牧羊人一直認為自己是一個酷酷又有點低調的上班族
他對小鴿子的成長這種過度參與的心情
開始令他的生活起了一種無以名狀的變化
也許令他開始會去留意一些他過去從不曾留意過的事情
或者去做一些他以前從未曾有過的舉動
比如說
日行一善
這種事情

怎麼說
這種事情
反正
就是有一天
***********************
牧羊人心血來潮
想要有一個不同於以往的周末早午餐
(牧羊人固定週末在他家巷口的某個café bar用他的早午餐)
某年某月的某個星期天早晨
天氣晴朗
一大早牧羊人又被鴿子一家咕咕咕 咕咕咕的叫醒了
習慣早起的牧羊人
自從鴿子一家來了之後
他更是隨著太陽的升起就得起床了
因為小鴿子早已會飛了
所以三隻鴿子總是一大早就拍著翅膀咕咕咕 咕咕咕的飛出去了
牧羊人好像也不得不起床了
這一天
他忽然想到湖邊找個特別一點的地方用早餐
到湖邊走走吧 他想
走著走著
發現有一個小女孩 坐在湖畔一個大石頭上  兩眼盯著遠方
他不知怎的有些關心的問他怎麼不回家 住哪裡之類的事情(完全違背他過去冷眼旁觀的習慣)
小女孩叫尼尼 她沒回答牧羊人的問題 只是看著他
牧羊人想也許她走失了吧 我該帶她去吃早餐嗎
吃完了早餐
尼尼決定要去看看小鴿子
*****************************************
另外一隻小鴿子呢
尼尼追根究底的問 這讓牧羊人感到非常的焦慮
因為
有些事情
也許是他不想知道的
而或許
是他早已知道的 但卻不願意去面對的 所以他就裝做不知道或沒發生過
但是 對尼尼 他該如何說明 大人的這種心情呢
對於鴿子一家
他的心情也愈來愈矛盾 複雜
晨曦中 鴿子拍打著翅膀 映在他的窗簾上 像馬格麗特的畫
他開始喜歡古典音樂
甚至
他開始學鋼琴
在他心中慢慢滋長一種無法宣洩的情感
對這些現象
他無法抽離 又無法進入
尼尼所關心的事情
難道不是他最害怕的事情嗎
掩蓋在那塊木板之下的
真的 是一個難解的秘密嗎
*****************************
鴿子一家三口每日的飛行距離似乎不斷的增加中
他們不再每天回來了
有時隔一兩天 有時隔兩三天 回來一次
牧羊人想 有一天他們終究會離開的吧 畢竟他們只是過客 不需留下痕跡
他一直想去清理他的小花台
他甚至想到鴿子也許會感冒之類的理由來說服自己早日動手去清理已經成為鴿子窩的小花台
尼尼一直求他不要
基於一種形象的維護
(不知不覺間牧羊人開始很在乎尼尼對他的看法)
他也一直留著那塊小木板
那塊讓鴿子一家遮避雨擋風寒的木板
那塊裝潢工人忘了丟棄的木板
但是 小花台是我的小花台 它並不是鴿子窩 牧羊人很堅守這立場
**********************
有一天
牧羊人告訴尼尼
我今天把鴿子窩打掃乾淨了 那塊木板被我丟了
用一種冷靜得有點詭異的口氣
拿著拖把像拿著手術刀的牧羊人說
(牧羊人是一個有點潔癖的男生 他的招牌動作是會拿著各種不同形式的拖把拖地 再拿著各種不同材質的抹布跪在地上一吋一吋的擦拭)
我還撿到另一隻小鴿子的屍體 封好之後丟在垃圾桶了
****************************
他的身體還是暖的嗎 (當然不是)
他的形狀是一隻幾歲的小鳥
他有長了羽毛嗎
他的骨頭硬硬的嗎
看到他小小的嘴巴嗎
他的眼睛看過天空嗎
他的食物是否永遠不夠
是否在哪場一大雨後 他凍死了
他 是 怎 麼 走 的
阿---------------------
尼尼的問題讓牧羊人有些招架不住
他開始試著在鋼琴上拼湊一首安魂曲
也許還能為那一隻已進了垃圾場的小鴿子做些什麼吧
*************************
但尼尼猶在喃喃的說著
似乎不肯放過牧羊人的粗心
我好想看看他
至少
讓我看他一眼
至少
讓我為他舉行一場小小的葬禮
看著他的靈魂飛升到天堂
*************
透過晨光 隔著窗帘
鴿子的翅膀總在清晨飛舞
盤旋不去的身影
似乎是在探尋 那個早已不在的身影
有時是鴿子夫婦
有時小鴿子也會加入
三隻鴿子來回的踱步
慌亂間似乎在爭執討論
我們的女兒呢
她為什麼消失了
牧羊人與尼尼看著這一家人的思念
延伸在無止境叫喚中
******************
空空的小花台
漸漸的長出小草花
牧羊人灑上小碎石 覆蓋著黃土
奇怪的是
花台的邊緣 總會有白色的羽毛飄動在風中
小鴿子幾乎天天飛回來
站在較遠的一根廊柱前
視線朝向遠方
他不再在花台中尋找什麼
只是在每日的清晨獨自的冥思
似乎姐姐的生命
已在遠方的世界中
得到安息
****************************
生生不息
第二年春天
小鴿子帶著新婚的妻子
回到了牧羊人的家
牧羊人聽到熟悉的咕咕聲
尼尼也聽到了
他們起身 牧羊人輕輕的打開窗簾
看到小鴿子已經是一隻年輕雄偉的鴿子
他想
ㄚ,新的一年開始了
該給小鴿子造個新家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