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struction and Deconstruction Dialogue between electronic music and space from orbit (2003) to opuswawa (2009)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Contempoary Theater : Academic v.s. Practice -
Reflection of Digital technology and visual-audio

March 4-5, 2011 . National Sun Yat-Sen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Theatre Arts
當代劇場 [學術 v.s. 實務] 國際研討會 - 數位科技與音像的交響 . 國立中山大學文學院藝術大樓B1演奏廳

OPUS WAWA

2009 Performing at Creative Lab. of NCCU (國立政治大學 創意實驗室) 7 Oct 2009
Sponsored by XIVDESIGN

Video   |   Rehearsal   |   Text   |   News 1   |   News 2

Participating Artists : 林琬千 歐佳瑞 詹天甄 姚尚德 呂啟仲 | Dancer : 鄧絲 柯念萱

OPUS WAWA REHEARSAL

Get the flash player here: http://www.adobe.com/flashplayer



Rehearsal 28 Aug 2008

OPUS WAWA TEXT


一切的發生都跟泛唱有關
也許 循著這條線索
一切的發生
都只是這旅程中的每一個驛站
在這個作品中
有遊戲 有父母的呼喚 有嬰孩的幻想......

留德音樂人林琬千老師召集的跨領域創作團體
結合音樂、影像、燈光、舞蹈的互動藝術演出
核心團隊包括音樂工作者 林琬千
影像製作 歐佳瑞
資深舞者 詹天甄
默劇表演者 姚尚德
並有政大同學參與演出
共圖發展出一個跨界的想像......

挑戰世俗眼光 追求自由的愛情悲劇 從小說到歌劇的百變卡門


PAR 表演藝術 198 | Jun 2009

文.林琬千 (摘錄)
現今堪稱演出場次最多的歌劇《卡門》,在1875年3月3日於法國巴黎喜歌劇院首演時,並沒有得到相當好的待遇,排練期間就有人希望改掉悲劇性的結尾,因為在那時歌劇院是一個家庭成員會見親友的社交場合,這種頹廢聳動的題材,實在不合時宜。在1874年10月《卡門》的排練工作開始了,但劇院樂團卻覺得這些曲子無法演奏,劇團也認為無法配合導演,當時歌劇院又面臨財務壓力,對劇作家而言,《卡門》是他們當時認為不重要的作品.....

淒美樂章 命運跌宕糾纏


PAR 表演藝術 195 | Mar 2009

文.林琬千 (摘錄)
電影《紅色小提琴》以一把小提琴的流離境遇為主軸,敘述一位十七世紀的義大利製琴師把自己的生命故事傾注在一把小提琴的製造過程中,日後接觸過這把小提琴的人,都會遭遇絢爛且同時毀滅性的命運,直到三百年後,小提琴又現身於現代的拍賣會場上,再度成為風靡大眾的閃耀之星……。猶如梁祝淒美絕滅的故事,《梁祝小提琴協奏曲》在一九五九年五月二十七日,上海市蘭心大戲院的音樂舞蹈匯演中首演開始,一直到二○○九年...................

東方歌劇開拓者- 譚盾


PAR 表演藝術 191 | Nov 2008

文.林琬千 (摘錄)
關於譚盾大家當然會想起《臥虎藏龍》等著名的電影配樂,歌劇作品的部分,也許大家都會知道《秦始皇》,但我們會發現,在某些報導或論述中,譚盾至今有五部歌劇作品,分別是:《馬可.波羅》、《門》、《茶》、《牡丹亭》、《秦始皇》,但是在有些訪談中,又可以讀到這樣的訊息:「《秦始皇》之前,譚盾的前四部歌劇分別是《馬可.波羅》、《茶》、《牡丹亭》、《九歌》。」,更加吊詭的是在譚盾的英文官方網站中,我們看到在「opera(歌劇)」的目錄下所定義的歌劇作品則是............

打破傳統框限 顛覆推翻又跨界


PAR 表演藝術  190  | Oct 2008

文.林琬千  (摘錄)
談到現代歌劇,尤其是德奧地區的現代歌劇,不得不從現代音樂的重大革命者講起,那就是發展十二音列作曲技巧的荀貝格(Arnold Schoenberg,1874-1951),若我們說浦契尼是義大利傳統歌劇的終結者,那也許我們也可以大膽的假設荀貝格是二十世紀現代歌劇的推手。由於傳統的歌劇非常強調的詠歎調(Aria)在十二音列的作曲技法中實在無法出現我們習以為常的旋律線條,傳統歌劇的段落形式與結構自然也無法完整地保存在音列作品中,歌劇的解構與變形似乎只好勢在必行了;或者說這是二十世紀作曲家們不斷在思索與突破的問題,當然也有想要回歸傳統路線,向義大利歌劇傳統致敬的作曲家.......

柏林愛樂積極跨界 維也納愛樂新血上路

PAR 表演藝術 189 | Sep 2008

文.林琬千 (摘錄)
德奧地區的兩大重鎮柏林及維也納愛樂,走過歷史的輝煌,是否在當代有推陳出新的意味呢?
柏林愛樂排出德國作曲家們的歷史巡禮
在經過漫長的暑假之後,柏林愛樂於八月廿五日開始排練了,首先得準備八月廿九日的樂季開幕音樂會,這次的曲目有布拉姆斯第三號、蕭斯塔可維奇第十號,除此之外,還有華格納的《崔斯坦與伊索德》的前奏曲與〈愛之死〉、梅湘的艷調交響曲都列在排練曲目中。這套曲目也將於八月卅一日於薩爾茲堡音樂節當中演出,之後會到倫敦、利物浦、都柏林巡迴。........

現代音樂與歌仔,做伙找到最合理的存在 評李泰祥《情.奔》

PAR表演藝術 178 | Oct 2007

文.林琬千 | (摘錄)
李泰祥老師的特長,應該是他能以一種毫無分別的視野去照見不同表達元素的本質,完全拋掉既有的形式與理論框架,直接把中樂與西樂各自的語法,東西方樂器與聲樂的演奏方式與技巧當作他自己的語言與素材,這種氣勢與態度是值得我們去探究的.

看得出來, 李泰祥 老師的功力與火侯持續不斷地在加溫。在這場音樂會裡,的確是有許多新的事情被發現了,比如將歌仔戲融入西樂中,也許看起來沒什麼困難,但這正是它的巧妙之處,因為它完全融合得不著痕跡。這正是一種大師的洞見與功力,才能夠讓完全不同的語言產生如此絕妙的對話。

以無分別的視野,去看見表達元素的本質

李老師的特長,應該是他能以一種毫無分別的視野去照見不同表達元素的本質,完全拋掉既有的形式與理論框架,直接把中樂與西樂各自的語法,東西方樂器與聲樂的演奏方式與技巧當作他自己的語言與素材,這種氣勢與態度是值得我們去探究的。

第一段〈情劫〉,用了小號、大提琴、伸縮號、長笛、琵琶,三人的人聲,及一個包含定音鼓的打擊樂器群,由一種工整對仗的動機去鋪展開來,藉著這種無限反覆的方式,堆疊出一種單純原始的節奏與力量。就音樂上來講,承襲了作曲家慣用的手法及風格,算是整個作品的一個前奏或開場,而重頭戲則在後面的兩段作品中。

在〈情動—寂然動容〉這部作品中,似乎可以嗅到一些二十世紀的語法,以四部混聲重唱,大提琴與長笛,女聲獨唱與擊樂,進行一種聲響的實驗,我們可以聽到聲樂的氣音,西樂器的點狀的音響,剛開始似乎是無調的聲響的語法,不知不覺間獨唱進來了,葉維廉的詩開始了,絲絲細細,粒粒叢叢,開始玩起中國的聲韻,長笛與大提琴忽然又與聲樂進行南管曲風千傳百轉的韻腳追逐,彷彿站在傳統與現代的兩個極端,形成一種超現實的美感,這其實也是當代電子音樂家們尋找聲音素材的最佳資源,質樸的人聲與神祕的東方樂器本來就足以解構西洋的音樂理論與美學思維,在這裡,作曲家似乎不費吹灰之力地,讓這些音響找到最合理的存在方式。